上周末,和朋友逛街时,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一家玩具店的门口撒泼打滚,手里还拿着一个玩具车模型。
他朝着妈妈大喊:“我要玩具车,我要买玩具车!”
妈妈无奈,一遍遍地给他讲道理:
“家里已经有很多个玩具车了,而且你买回去又不玩,买这么多,太浪费了!”
男孩不听,还是哭闹着要买。
随着围观人数的增多,妈妈的怒气值达到了顶点。
她黑着脸,硬生生拖走了男孩,边走还边数落着男孩不听话。
教育家卢梭说:
“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以为只要道理讲得够明白,就可以静待花开。
殊不知,说得越多,孩子越听不进去;脾气越大,孩子越毫无反应。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愚蠢,就是冲孩子讲道理,不停地讲道理。
来源:全景视觉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含三座高低、大小、颜色不同假山的模型,研究者先让孩子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
然后要求孩子面对模型而坐,在山的另一边放了个玩具娃娃,让孩子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孩子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幼儿期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难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
孩子挑食不想吃饭,你说:“要珍惜粮食,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
孩子闹着不想睡觉,你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孩子晚睡要长不高的。”
孩子哭着不想学习,你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才不会像我一样受苦。”
你以自己的经验,对孩子讲着道理,觉得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却没有在意孩子是否听得进去。
就像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的: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越不愿意和你沟通。”
来源:全景视觉
之前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视频。
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站在桌子边,对爸爸说,想从桌子上跳下去,试试疼不疼。
爸爸什么也没说,从冰箱拿了个鸡蛋放在桌子边,鸡蛋从桌子上滚下来,“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爸爸问女孩:“鸡蛋怎样了?”女孩回答:“鸡蛋碎了!”
爸爸说,你跳下去也会像这个鸡蛋一样,会摔坏的。
小女孩立马露出害怕的表情,告诉爸爸,我再也不想跳了。
这个爸爸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简单的演示行为,不但阻止了女儿此刻的危险行为,而且会让她深刻地记住,绝对不能从高处往下跳。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你讲一万句不如他们自己摔一跤。
眼泪会教你做人,后悔会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不能少。”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绝不能一味地口头说教,而是要少说多做。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真正让孩子“懂道理”。
不断对孩子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
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55%是通过看,比如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38%是通过听,比如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父母在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获取的。
在一档节目《老师,请回答》中,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哭诉:妈妈经常叫我“二百五”。
小男孩成绩不好,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被妈妈凶。
写作业的时间太长,妈妈就会训斥他,脾气上来了后,还会说一些令他很伤心的话。
小男孩告诉工作人员:“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多给我机会,不要再骂我了!”
他边说边哭,这些积攒已久的情绪,让他骤然间崩溃。
来源:全景视觉
他的妈妈说:“我只是有时候没有控制住,没想到让孩子这么伤心。”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也很常见。
面对犯错误或是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总是习惯性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想要通过说教的方式让他改正。
孩子若是不听,家长就会逐渐提高音调、加重语气,想要通过身为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认错”。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语中,往往都夹杂着贬低、批评的负面词汇:
“你怎么这么没用,都教你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你是猪吗,这么笨”……
在这种语境下,这些来自父母的“道理”,非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变得消极、沮丧、自卑。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于是,语言就演变成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像一把把刺向孩子的小刀,慢慢折磨着孩子的内心。
正确的讲道理,不应该是父母单一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父母输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孩子的声音。
父母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同时也展露对孩子的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苦心,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优秀的父母,都是“不讲道理”的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来源:全景视觉
越是优秀的父母,越懂得从自身出发,找寻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1. 让孩子去体会道理,而不是明白道理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给孩子说一万遍道理,不如让他亲身体会一次。
带孩子捡一天瓶子,让他体悟挣钱的不易,学会节俭度日;
陪孩子种一次地,让他领会耕作的艰辛,学会好好吃饭;
与孩子做一件好事,让他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真诚善良……
教育说到底,还是一个体会的过程。
口头的道理说得再多,也只是泛泛而谈,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他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白道理,然后运用在生活中,变得更加优秀。
2. 少说“不”,多夸赞,用委婉劝诫代替严厉说教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想要孩子做出改变时,可以尝试使用夸赞模型:FFC模型。
Fact事实:“今天回家后,妈妈还没有催你,你就主动开始写作业,真棒”;
Feeling感觉:“这让妈妈真的感到很骄傲,你可以养成这么自觉的好习惯”;
Compare比较:“你看你做得多好,比前几天还要棒”。
这些积极的话语,更容易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家长一定要明白,指责和埋怨,换不回明事理的孩子,爱与尊重,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
3. 父母以身作则,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教育家井深大说: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孩子走什么样的路,就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先学会享受美味食物;
真正优秀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如何做,而是父母先行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榜样的力量。
来源:全景视觉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养出最好的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冷冰冰的道理,说得再生动,也是无用功。
唯有行动起来,让孩子真正去经历,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养育孩子,是一场漫长而又艰难的修行,其中的诸多道理,还需要父母慢慢体会。
愿所有父母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与孩子一路并肩前行,一起成长!
作者:遇见。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必读名著、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更多教育干货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PS: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