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刑报告》还原了一场针对真实
事件的极端复杂的审讯
调查,进而演变为一场对
政治监督和问责重要性的
灵魂拷问。

MTime.cn/CMS/News/2019/09/08/172322.61349649_620X620.jpg"
《酷刑报告》海报
时光网讯
编剧的
导演处女作,是一部精于技巧并制作纯熟精良的政治剧,虽有些晦涩冗长,但是却显得很有必要。 该
片讲述了一位
调查官肩负重任,展开的一场漫长而曲折的审讯。在这个过程中,则揭示出了一些真相:
美国政府在应对2001年9·11恐怖
袭击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应过度的过激
行为,以及
道德沦丧的越权行为,一些无辜的人与
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一起被逮捕了。 在
全球范围内,一些
观众对这部
电影可能不会特别感
兴趣,因为它讲述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并且非常专注于这个事件过程中的许多细节,聚焦这个
国家内部的各方
力量,他们为了防止事实和真相更广泛的传播,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这部电影由富有
激情和热情的
演员主演。在这部揭示正确
价值观的电影中,他为了更好的表现电影的主题
思想,诠释出了丰富的
戏剧性。

《酷刑报告》先导预告
从2009年开始,在首席调查官Daniel Jones(亚当·德赖弗饰)的
领导下,此次审讯进行了五年多的时间。Jones是加州参议员Diane Feinstein (饰)
办公室的一名参议院
工作人员。此次调查行动的
资源和参与人员非常有限,但是Jones仍然非常顽强地
工作,克服了各种
障碍——官僚主义和其他来自CIA的阻碍,CIA在这次工作中的任务是洗白政府过去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以保全其声誉和一些特定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斯科特·Z·本恩斯经常与史蒂文·索德伯格(曾
执导影片《
传染病》、《副作用》和《洗钱
风云》)
合作撰写
剧本,本恩斯生性敏锐,是一位能够捕捉到细微之处的优秀剧作家——对像这样一部电影来说,具备这种技能尤为重要,因为故事中很多细节都被政府官员故意掩盖了。他同样还知道要如何让这个故事在理智争论和大众娱乐之间摇摆不定——将道德置于制高点,但同时也给
人性中的阴谋、挫败等特质留下了表现
空间。 《酷刑报告》前半部分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以下几故事线之间来回切换:Jones的
研究、CIA
反恐中心的行动和美国政府对外承认的、其
特工在其他一些国家实施的“黑据点”极端酷刑。

安妮特·贝宁《酷刑报告》
剧照 导演本恩斯将无数的文字记录细节搬上了大荧幕,给事件的调查研究赋予了立体的生命感,并且非常客观的刻画了两位现实
生活中的心理学家,他们提出了所谓“强化审讯
技术”的理念,并打着超级爱国主义的幌子将这个主意卖给了CIA,其实他们的这种理论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只是因为被拘留者身上那种“习得性的无助感”才得以哄骗成功。 此外,电影
剪辑师Greg O’Bryant和丹麦
摄影师Eigil Bryld也对本片有很高的
贡献,本恩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很有技巧性的让这部电影在不同时间段之间来回自如切换。从技术层面来说,精心的策划与
安排从始至终贯穿了这部电影的全局。

安妮特·贝宁和亚当·德赖弗
亮相多伦多电影节 从某种程度上说Jones这个
角色代表了一种特定类型的人们,这种人是十足的工作狂,对美国宪法抱有坚定的
理想主义信念,坚持认为美国就是照亮人权的灯塔。因此,当那些滥用职权的人们没有获得惩罚时,也就触犯了Jones的核心底限,让他十分恼火。 亚当·德赖弗让Jones这个角色具有了相当厚重的人性深度,他的口才很好,完全能够驾驭这个角色许多激情澎湃的
独白,并且显得得心应手。

最后总结来看,即使有些观众对这些虐囚行为并不熟悉,但亚当·德赖弗富有激情和高度观赏性的
表演却始终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对于那些喜欢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
惊悚片的影迷们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片子。注:请继续关注时光网从多伦多
电影节上发回的实况报道,包括独家
采访、影评文章、
红毯镜头等等!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吧。
PS: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标签:
# 酷刑
# 调查官
#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