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开启了这一机型的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这也意味着我国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我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在这些傲人的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祖国航空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而我们真正首次研发民用大飞机,是在1970年。
1970年7月,伟人在上海视察时指出: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当时周总理也提出,可以将轰6改为民航客机的想法,因为当时轰6的原型就曾被苏联成功改装成了客机。
在同年的8月份,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就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这就是708工程,也是后来的大型客机运十。
当时受到环境的限制,研究人员没有办公室,所以只能将组装大型设备的木箱当做办公室使用,夏天的时候非常闷热,工程师们害怕汗水滴到设计图上,所以只能一边擦汗,一边设计,哪怕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使用的技术依旧是全世界一流的,哪怕是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数字化设计,在当时的运十中已经应用上了。
他们先是对轰6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然后提出了创新的方案,接下来就是对于技术的研发,巧合的是,在1971年,巴基斯坦有一架民航客机发生了空难,而这架客机的原型就是波音707。
我国花高价将这架飞机运回了中国进行研究,仅仅从这一架飞机的残骸上,就发现了不少的情报。
到了1980年9月26日,“运十02号”原型机完成首飞,一直到了1984年,这架飞机先后从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拉萨和昆明成功试飞,可以说在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运十的痕迹。
但是在那个时候,国内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他们一边怀疑自己国家的技术,一边鼓吹造不如买的观念,这也为日后运十被打入冷宫埋下了伏笔。
之后他们更是以“投入经费过大”、“研发周期过长”、“国家经济有限”、“国家航空局是不会采用运十的”等各种理由,来阻挠运十的继续研发,这时的运十虽然还有人在研发,但是在实际上,运十已经下马了,中间的差距,也只是国家的一个文件而已。
此时还有不少人开始怀疑,运十的布局和播音707相似,这个谣言随即就传了出来,甚至还引来了波音公司的副总裁亲自来中国视察,当他看到运十的第一眼,就断言说“这架飞机和播音707完全不同,因为我太了解播音707了”,就这样,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国内反对运十的声音在当时传到了美国的耳朵里,于是在1985年4月,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进行了合作,从这时起,我国从自主研发变成了飞机组装。
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先后共组装了35架MD82和MD90飞机,其中,部分被运回了美国,此时还得到了美国的称赞。
到了1986年,运十宣布停飞,停飞的理由也很简单:没有钱买油了。而当时买油的预算仅仅是三千万。
也就是说,仅仅三千万,就终结了一代中国航空人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历程。
最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1997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并购,波音翻脸不认人,这时的中美合作变成了泡影,这时的中国打算跟波音和空客联系,希望能共同研制飞机,但是以他们的技术,又怎么能让我们参与。
刚开始合作没有几年的时间,就被并购了,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巧的事情呢?美国《财富》杂志在当时说的很直接:不停运中国的运十,美国的飞机怎么进入中国市场?
更恶心的是,当时中美合作的MD-82客机项目,我们仅仅组装了两架就停摆了,当时我们投资了5.8亿美元和后期改造技术花费了8200万元,彻底变成了泡沫,中国没有得到任何技术,在那个时候,运十所有的生产线都被拆解了,想要自己研发也没有了希望。
可笑的是,运十加油想要三千万都没有,而为了和外国合作,赔了这么多钱的时候却成了富豪。
运十的总设计师马凤山说:运十是被人暗杀的,他们杀死的不是运十,而是中国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大国的希望。之后马凤山被活活气死,享年61岁,可以说是死不瞑目。
运十的研究的曲折,可以说是一场教训,也是一场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看清一些人的嘴脸。
就在现在,我们自己的民航大飞机终于实现了首飞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路上又前进一步。
就像伟人说的:让他们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PS: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评论列表 (0条)